当前位置: 首页 > 百科 >

容城是指哪个城市(河北省容城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)

时间:2024-12-28 15:53:06

容城县地处京、津、保三角腹地。北部以南拒马河与定兴县为界,东北部以大清河与新城县(高碑店市)为界,东部隔大清河与雄县相望,东南部有白洋淀与安新县毗邻,西部与徐水县接壤。东西最长26.85公里,南北最宽21.38公里,总面积314平方公里。县人民政府驻容城镇。西南距保定市45公里,南距省会石家庄市180公里,北距首都北京市137公里,东距天津市124公里。容城产业特色突出,主要包括服装业、毛绒玩具、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四大产业。容城是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,被誉为“中国男装名城”。

历史沿革

容城县历史悠久,据河北省考古队对上坡遗址的初步发掘得知,上坡遗址有距现在约7000年的磁山文化层,还有龙山文化层,二里头文化层和商代文化层。磁山文化层为我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,当时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,这就证明,远在七千多年前的远古时代,己有原始部落在容城一带活动。

容城之名,始建于战国,据旧《安新县志》记载,“春秋为北燕,战国属燕国上谷那容城,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,为上谷郡容城。”

唐尧之世,今容城地属冀州,虞舜时属幽州。

夏商时仍属冀州,县东晾马台一带是一诸侯封国易。

容城地处周时召公有所封燕国地的南部边疆地带。

春秋时为北燕,公元前697一前690年燕桓侯徙建别都于县东古贤一带,改名临易,成为燕国的中都。

战国时容城属燕国上谷郡。

秦时,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,容城隶属上谷郡。

容城县治汉时在三台,今尚有衙门道“申明亭”遗址。《城冢记》云:燕赵分易水为界,筑三台城,登城以耀武即此,汉因置县,城有五里,今遗址尚嶙嶙也。

西汉高帝六年(公元前201年)封为侯国,寻国除。

汉高帝八年(公元前199年)封赵将夜于容城,名深侯国。

汉高帝十二年(公元前195年)伐燕克之,封卢绾为燕王改上谷为燕国,分置涿郡,在今古贤村一带建易县。

汉景帝中元三年(公元前147年)国除。

汉昭帝元风五年(公元前76年)又封国,哀帝建平元年(公元前6年)国除。

王莽复古,曾一度将容城改为深泽,将成侯国改名为宜家。

东汉时,容城县省入道县,隶属幽州刺吏部涿郡,汉章帝建初二年(公元77年)封曹谌为容城侯,东汉献帝兴平二年(公元195年)公孙瓒自蓟徙临易水,在县东部昝村建易京城。

三国魏时,魏文帝黄初五年(公元224年)封为范阳国、属涿郡、黄初七年(公元226年)国徙为范阳郡,属幽州。

晋武帝置范阳国,封宣帝弟子为王,此时重置容城县、隶属幽州范阳国,后县废,晋时,在县东古贤村一带的易县改为易城县,属河间郡,易京城在魏晋时仍为一军事重镇。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复置容城县,属幽州范阳郡,县东古贤村一带的易城县,此时又名为易县,属瀛州高阳郡,后赵建武四年(公元338年),石虎自辽西南达易京,患其坚固,派两万士兵,将易京城破毁。

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(公元556年),容城省入范阳县,同时,县东古贤村一带的易县省入莫县,易县之名,自此遂废。

隋文帝开皇元年(公元581年),改范阳为道县,容城一带为遒县地,属上谷郡。

唐初,容城县仍为遒县地属涿郡,县治在城子村,唐高祖武德五年(公元622年),置北义州,州治在城子村,领遒县,唐太宗贞观元年(公元627年)废北义州,遒县改属河北道易州。唐武则天圣历二年(公元699年)契丹入侵,容城军民奋勇抵抗,固守得以保全,因而容城改为全忠县,唐中宗神龙二年(公元706年),仍改为道县,唐玄宗天宝元年(公元724年)复名容城县,县治在今城子村,城子之城是唐时窦建德所建。此年罢易州,改为上谷郡,容城县隶属上谷郡,唐肃宗至德二年(公元757年)复罢上谷郡改为易州,容城县隶属河北道易州,唐代宗大历二年(公元767年)改容城隶雄州,唐时容城县时废时置,但治所不变,仍在容城北部的城子村。

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初年,容城县入契丹(辽)此时属易州,周世宗显德六年,(公元959年)收复三关,控扼出蓟,置雄州,同时收复容城南境,周另侨置容城县。并移县治于雄州城中,割属雄州,寻废,辽又侨治容城县于拒马河北新城县界,自此始有南北容城之称。

宋时,宋、辽以白沟河为界。因容城地处边界,辽不断往南骚扰,故容城居民纷纷避居拒马河(即白沟河)南。宋太祖建隆四年(公元963年)复置容城县,隶属河北东路雄州、县治在雄县西南,同时辽仍然侨置容城县于拒马河北新城县界,县治在易县东八十里,隶属南京析津府易州。因此宋时,宋辽南北容城仍然对立,到金时始合并侨置之县为一容城。

金世宗大定七年(公元1167年)析容城北部地区两个社(金时曾称社)置地定兴县。金章宗泰和四年(公元1200年)析容城南部,置新安州渥城县。泰和八年(公元1208年)割属安州。金宣宗贞佑三年(公元1215年)改属河北东路安肃城。后仍属雄州。

金时容城隶属雄州。

元太和十一年(公元1239年)升顺天路置总管府割雄州,三县属顺天路,容城隶属顺天路雄州。元世祖至元四年(公元1267年)废渥城县地由归信县地割入容城。至元九年(公元1272年)析置安新县,至元十年(公元1273年)雄州改属大都路,至元十二年(公元1275年),改顺天路为保定路,至元二十三年(公元1286年)雄州属保定路,容城隶属保定路雄州。

明初,容城县隶属雄州。明太祖洪武七年四月(公元1374年),雄州改县。省容城入雄县,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十一月(公元1381年),复析置容城县,复置后,改隶京师保定府。

明代宗景泰二年(公元1451年),县治迁于现址,此后,再没有改变。

清代,容城县隶属直隶省保定府。

民国元年沿清制,隶属直隶省保定府。

民国二年(公元1913年),容城县隶属范阳道。民国三年(公元1914年),范阳道改名保定道,容城隶属直隶省保定道。1928年,直隶省改称河北省,同时废除道,容城县直隶于省。

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,1938年6月,日寇和冀东保安队侵占容城县城。9月抗日民主政府成立,驻地在城关、郑村等地,属冀中行暑四专区领导。1939年8月,容城县由四专区领导改隶五专区领导,同年,日寇在城关成立伪县政府。

1940年8月,冀中第五军分区改为第十军分区,五专区改为十专区,将十专区由冀中区领导改为平西区(冀热察区)领导,容城属十专区领导。

1941年8月,为了适应当时抗日战争的形势,十专区党政军主要负责人在容城县小里村开会,决定把十分区划分三个联合县。容(城)、定(兴)、新(城)、雄(县)、霸(县)为一联县,12月晋察冀十专区和十分区重新划归冀中行署和冀中军区领导。1942年4月,根据形势的需要,一联县由原来的容(城)、定(兴)、新(城)、雄(县)、霸(县),改为容(城)、定(兴)、新(城)、雄(县)、涿(县)。1944年10月划出新涿县。

1945年3月,一联县在容城县东王路村召开会议,会议决定:以拒马河为界,拒马河北的定兴部分和新城县的南部为定新县,拒马河以南和雄县大清河以西的一部分为容城县。1945年8月地委牛坨会议,决定取消联合县恢复单县。10月将雄县大清河西的26个村划归容城县。

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,抗战胜利。在抗战阶段,我处于游击状态,县政府没有固定驻地。

1947年容城县曾一度划为容(城)、定(兴)、新(城)县。

1948年秋,容(城)、定(兴)、新(城)分县,容城恢复单县,仍隶属冀中行署十专区领导。

1949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同时建立河北省,容城属河北省保定专区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内。

1958年6月,将今容城县东部的张市、平王、晾马台三个公社并入雄县,西部的城关、八于、贾光、野桥、南张、小里、东牛七个公社划归定兴县,10月又将现在容城县的全部(十个公社)划归徐水县。

1962年恢复容城县建制,县人民政府驻城关,属河北省保定专区。1968年7月22日成立容城县革命委员会,1982年1月成立容城县人民政府,属河北省保定地区。1994年,地、市合并,容城县属保定市。

2017年4月1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通知,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。雄安新区范围包括雄县、容城县、安新县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。

行政区划

民国二年(公元1913年)容城县隶属直隶省范阳道。民国三年(1914年)范阳道改名保定道,容城直属直隶省保定道。民国十七年(1928年)直隶省改称河北省,废道,容城直属河北省。

1945年10月管辖范围,约今容城的城关、贾光、野桥、南张、小里、东牛、八于、张市、晾马台等九个乡;原雄县的王路、留村、东孙村、西孙村、罗河、东西里、大河、南阳、东北阳、西北阳、王庄、刘合庄、羊定、沙窝、古贤、高小王、仇小王、李小王、留通、李郎、昝村、赵村、郭村、大先王、小先王、平王等26个村,即目前的所辖范围。

1956年定兴县现在的杨村、卷子、南佟、西里村、房家庄五个乡22个村仍划归容城县所辖。

1958年6月将今容城东部的张市、平王、晾马台三个乡并入雄县,西部的城关、八于、贾光、野桥、南张、小里、东牛七个乡划归定兴。10月又将容城的全部(十个乡)划归徐水县。

1961年3月,又将原容城县境内的3个大公社划分为10个公社,即:容城公社分为城关、八于、贾光3个公社。南张公社分为东牛、小里、南张、野桥4个公社。张市公社分为张市、晾马台、平王3个公社。同时,成立了容城工委(辖容城、贾光、野桥、南张、小里、东牛6个公社)、张市工委(辖张市、八于、晾马台、平王4个公社)。


相关推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