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小,我们很多人都被父母教育待人要宽容、善良、遇事要能够忍让,要学会“以德报怨”。我一直深以为然,并将它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准则,直到我看到了这句话的原文。

图片来自网络
“以德报怨”出自《论语》,历来被人们解读为宽容之举,被认为是倡导人们在面对他人的伤害时,要学会宽容和原谅,要用自己的善良、容忍来感化对方。但事实上,这样的理解不过是断章取义,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
其实,“以德报怨”一词出自《论语•宪问》,是孔子与其弟子的日常对话,原文如下:
或曰:“以德报怨,何如?”
子曰:“以德报怨,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”。
孔子这句话意思是:如果你用善行来回报别人对你的恶行,那你又用什么去回报别人对你的善意呢?所以正确的方式应当用公正的态度去回报恶行,而用善行来回报善行。

图片来自网络
这一段用直白的话来说,就是别人对你的恩德要涌泉相报,而别人对你的伤害也要直面以对。宽容,本身并没有错,但一味的宽容就成了纵容,毕竟世间最可怕的并不是恶人的嚣张,而是好人没有底线的宽容:你若放弃了底线,恶人反而就会用“以德报怨”对善良的你进行道德绑架,仿佛你若没有用“德”去回报他的“怨”,反倒是你的不对了。
从《论语》原文中可以看出,孔子是不赞成“以德报怨”的,所谓“以德报怨”,是指你伤害了我,而我仍然要对你好。孔子认为,对伤害自己的人是不能报之以德的,否则就会助长恶人的嚣张气焰,如果对方一再伤害我们,那么就不能一味忍让,否则会让对方觉得我们好欺负,从而变本加厉的欺负我们。

图片来自网络
所以,不用去原谅一个总是伤害你的人,因为在一个没有良心的人眼里,你的良心一文不值,你的忍让换不来海阔天空,只能换来得寸进尺——正所谓以德报怨,何以报德呢?